宝钢股份的愿景是什么?
答: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宝钢股份的经营战略是什么?
答:在公司愿景指引下,公司坚持实现国内行业业绩最优,坚持国内碳钢板材的领导地位,强化成本变革、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智慧制造与城市钢厂五大能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担负起中国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伟大使命。
公司如何看待中国钢铁业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格局?
答:中国钢铁行业已进入产业发展成熟期,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深刻变化:
1)国内钢铁需求进入弧顶区;
2)产品品质快速提升,同质化竞争加剧;
3)国家产业升级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品质要求;
4)国家严控新建产能及钢铁去产能、鼓励兼并重组,市场竞争趋向有序化;
5)产业链金融化发展;
6)环保与减碳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合规成本上升。
这些趋势下,中国钢铁企业将更加致力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致力于提升全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宝钢股份和中国宝武的关系和定位?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是宝钢股份的控股股东。宝钢股份作为宝武集团的钢铁核心企业之一,以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为愿景目标,致力于钢铁主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与钢铁生产相关的业务。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出发点,致力于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引领者和世界级企业集团”。宝武集团致力于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产业为基础,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及延伸加工、现代贸易物流、产业金融、工业服务和城市服务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战略管控为主导,通过董事会规范行使对宝钢股份的国有股东权利,确保宝钢股份独立、规范运作。
公司的环境经营战略/政策是什么?
答:公司环境经营的战略和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环境经营目标
总目标:创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绿色品牌。
(1) 绿色生产目标:有效管控环境风险,形成“底线约束+先进带动”的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产城融合;开发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性的绿色循环低碳工艺技术与装备、有效支撑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独有核心技术成果;充分利用国家绿色财税政策,支撑公司绿色发展。
(2)绿色产品目标:独有领先钢铁产品占比稳定、并在国内市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凡涉及有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都取得相关认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相关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普遍提升。
(3)绿色产业目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技术,成为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环境经营管理方针
(1)坚持环保合规合法 落实法人主体责任。各单位是其环境经营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所在地方有关能源环保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其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违反能源消费法律法规等行为负责。
(2)坚持资源环境约束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各生产单位应当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创新协调开放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以创新引领发展,并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加强绿色生产工艺及绿色产品开发,加强非钢产业机制、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化解当前过剩产能与中长期补短板调结构促转型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优化公司优势产业与产能的全球布局,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
(4)坚持共享融合发展 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公司应当充分发挥“钢铁产品制造、能源高效转换、消纳城市大宗废弃物”三大功能,为社会提供先进的钢铁材料、优质的能源及服务,并不断提升静脉产业服务城市功能;其他各生产单元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活动,促进与所在城市的共融发展。
(5)坚持优特精品战略 培育绿色品牌优势。各单位应当基于“共享价值”理念,把全心全意向用户提供优特绿色精品与贴心优质服务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在产品开发与项目推进方面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与协作,创新服务方式,全力打造公司绿色品牌价值。
(6)坚持倡导践行并重 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各单位应当主动并倡导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采购与绿色营销管理,引导绿色消费;激励员工养成节能环保低碳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环境经营管理原则
公司实行法人负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分层管理、分业管控、业务全方位覆盖、能源环保属地化协同的环境经营管理原则。
公司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何种成果?
答:宝钢股份深入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并带着可持续的价值观来审视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公司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框架,重新评估和修正公司发展战略,明确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基于世界银行“ECO2City”的“环境、经济、社会”的核心模型整合构建,将“成为环境友好的最佳实践者”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愿景。围绕上述愿景,宝钢股份进一步提炼了基于公司使命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九大专业支撑体系,并确定加构基于战略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委员会机制以及高层决策机制和职责。
与此同时,公司立足城市资源环境现状和规划发展要求,着力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以钢铁企业的能源转换、资源循环利用两大功能为重要抓手,积极与城市共享资源、能源,将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和谐的绿色“城市钢厂”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公司全面响应国家和地方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原料堆场全封闭改造项目稳步实施;升级改造工序污染控制水平,推动行业示范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确保排放水平满足并优于相应排放标准,其中,焦炉烟气、烧结烟气污染控制水平行业领先;有序推进厂区生态绿化建设,助力绿色宝钢,2015-2017年累计植树造林50万平方米;加大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应用推广厂房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建成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深度挖掘钢厂余热资源循环利用,以低温余热作为城市清洁能源替代,形成热水、蒸汽供应城市的成规模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宝山基地已形成为周边社区年供应50万吨热水能力;主动融入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钢铁厂固体废弃物“零出厂”模式,循环利用冶金钢渣类资源,出产钢渣类建筑材料,助力海绵城市建设;突破冶金炉窑协同处置城市固废相关技术,开发“城市矿山”,实现城市废弃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城市发展排忧解难。
依托系列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宝钢股份环境绩效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改善,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行业、社会的一致认可,先后获评“中国绿公司”百强企业、“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当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届中国先锋企业,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荣获2017年中钢协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宝钢股份的股利政策是什么?
答:公司200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议案》,每年分派现金股利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40%。
公司201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将现金分配相关条款修改为:“分派的现金股利不低于当年度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50%”。
|
单位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净利润注1 |
百万 |
5,818 |
5,349 |
944 |
8,966 |
每股红利注2 |
元 |
0.29 |
0.18 |
0.06 |
0.21 |
红利/净利润 |
% |
81 |
55 |
105 |
51.8 |
分红收益率注3 |
% |
7.02 |
2.57 |
1.08 |
3.31 |
注:1. 表中净利润为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2. 根据上交所相关规则,上市公司当年实施股票回购所支付的现金视同现金红利。因此公司2013年现金分红由回购所支付现金(30.83亿元)和现金股利(16.47亿元)组成。
3. 分红收益率=每股红利/年末股票价格 |
个人股东所获得的股利是否需要缴纳所得税?
答: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第5款规定:"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第六条第6款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有关政策,自2015年9月8日起,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即20%;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即10%;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投资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公司情况?
答:投资者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地与公司交流,交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 投资者咨询电话和传真-投资者关系热线:26647000 传真:26646999;
· 投资者来访调研和现场参观-投资者的调研参观活动可直接与董秘室联系;
· 实地或网上业绩说明会和路演-公司在发布定期报告后会举行实地或网上路演,届时敬请关注公司公告;
· 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专栏-网址:www.baosteel.com
· 电子邮件-投资者关系电子邮箱:ir@baosteel.com
· 公司董秘室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行业及公司新闻、行业数据、公司价格等信息,二维码请见下方:
· 公司年报等材料邮寄-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中英文年报、公司实录等材料的邮寄服务,请致电董秘室索取。
